近段时间,楼市没有等来什么“大招”,却迎来了些不利消息。比较热门的,当属房价“破防”这一话题。
例如:70个大中城市中,7月份有49个出现了新房价格环比下跌、63个出现二手房价格环比下跌。
◇ 图源网络,仅供参考
隔壁一线城市深圳,最近也出现不少房价下跌的报道。
位于罗湖的某个项目,原备案价约9.8万元/m²,历经几次调整后,现最低约3.89万/m²,从高位回落了不少。
坪山某个新盘,销售单价仅约2.9万起,算是处在这两年入市住宅的最低位;同片区竞品最近“更卷”,备案价约3.28-3.94万元/m²,折后约2.63万元/m²。
◇ 图源网络
二手房方面,7月网签量、价格均有下跌(数据源于乐有家研究中心)。日前有媒体爆料,在南山科技园的某网红盘,约89m²户型房源成交价多破17万元/m²,在4月回落至16.2万元/m²左右,近期有业主报价约14.3万元/m²......
另外,继上月福建邵武发声后,本月四川雅安也明确支持/鼓励开发商开展团购活动,相关优惠不计入商品房备案价格跌幅比例范围,变相放宽“限跌令”。
◇ 图片截自财联社平台
放眼东莞,也同样存在这些情况。让人不禁想要探讨,目前算是处于市场底部了吗?接下来还不会更惨?
01
东莞房价仍在“破防”
部分豪宅启动联动
面对行情依然冷清、未有明显变暖的形势,东莞新房多在“以价换量”。
上周茶山某个新盘,推出40余套保留单位,价格约1.7万元/m²,相当于以“5年前的价位”卖出,震惊了业内。随后同区某个新盘,也打出了约1.7万起的噱头跟进。
大岭山某盘,备案均价约2.8~3.5万元/m²,现阶段推出一批特价单位,约为2.2万元/m²。
◇ 大岭山某盘宣传海报,图源网络
万江某个楼盘,近期推出几套保留单位约3.3万/m²、带装修,比开盘价低了近0.7万元/m²;同街道有竞品项目,近期由3字头滑到2字头。
◇ 万江某盘宣传海报,图源网络
某家房企近期推出了「改善再购,享原物业房产合同金额5%的购房补贴」活动,最高能优惠15万元,也算是变相降价的一种吧......
另外,上半年比较火热的豪宅,已有部分启动联动了。面对低迷行情,豪宅也不得不放下“身段”,前段时间火到摇号的南城某豪宅盘、东城某豪宅盘也不例外。
二手房方面,业主降价卖房是主流,这点可从诸葛找房平台看出迹象。
◇ 东莞二手房挂牌价格走势,图片截自诸葛找房平台
02
8月成交量或再现低迷态势
东莞市场底到了吗?
多地房价在“破防”、部分城市变相放宽“限跌令”,都反映出楼市整体比较低迷,东莞也是如此。
市住建局公布的网签数据显示,从4月开始,东莞新房、二手房市场都呈成交下滑趋势。
截至今日,8月共有806套新房网签、1795套二手房网签。虽然8月尚未结束,但是剩余短短几天不易扭转形势,新房成交量或有可能再创新低、二手房也难以回到相对高位水平,再现低迷态势。
◇ 图源深圳楼市每天一分钟
那么,东莞楼市行情继续下行的可能性大吗?当前算是处于市场底部吗?
笔者觉得,如果市场能够逐渐回弹,那就能算处于相对底部。这既要看政策会否出台、何时出台,也要看政策力度如何,传导到市场的反应时间是长还是短。
其实,按照现在的行情来看,还得需要出台调整优化政策进行托底,无论是上层层面还是地方层面。就在日前,住建部主管的媒体也有作出相似的发声。
◇ 图源网络
上层层面,住建部、央行、金融监管总局三部门,今日甩出了一条新利好,主要内容如下:
居民家庭(包括借款人、配偶及未成年子女)申请贷款购买商品住房时,家庭成员在当地名下无成套住房的,不论是否已利用贷款购买过住房,银行业金融机构均按首套住房执行住房信贷政策。此项政策作为政策工具,纳入“一城一策”工具箱,供城市自主选用。
◇ 图片截自新京报
东莞目前执行“认贷不认房”政策,名下无房但有房贷记录的话,房贷利率是按首套算,但首付比例则是3成起(已结清的情况),不算完全执行首套信贷政策。这意味着,东莞可能会跟进,符合这类情况的,首付比例有望调至2成起。
由于几乎所有三四五线城市、绝大多数二线城市,早就对首套置换限制进行放松了;因此4大一线城市如果能够跟进,那么这项利好将会发挥较大作用,反之难以达到预期。
地方层面,虽然近期陆续有城市在出政策,但是具有风向意义的4大一线城市,仍没什么实质动作。
在网上有种声音,认为一线城市“只打雷、不下雨”,不抱多大希望了。笔者则觉得,不必这么悲观。这4座城市的情况较为复杂,要考虑的因素较多,每个步子都会走得非常慎重,力度太小怕效果不好、力度过猛怕导致市场过热......简单参考其他城市案例、尤其是出些“一刀切”的政策,不太可能。
根据7.24会议定调,上层对于“救市”的决心还是有的,一线城市大概率会出手。除了有可能跟进上述的信贷新政外,不排除也会有其他“招数”;鉴于它们或许会担心导致行情过热现象出现,因此可能会给利好带一些“附加/前置条件”。
◇ 图源财联社APP
最后想说一句,要想知道绝对的市场底部在哪,可能性太低了。
如果是有刚性居住需求的客群,只要基本能满足要求、不是明显的“坑盘”的话,建议该买还是买吧。
从当前的市场表现判断,算是在相对底部了,上车门槛低了不少,无论是房价还是房贷,都大概率不会“高位站岗”了。反而等到行情转好,价格可能会回弹甚至上涨,置业成本就又变高了。
至于有投资需求的客群,不妨持续观察政策、经济、市场动态;遇到综合素质较强的楼盘可以考虑上车,硬伤明显的需要慎重考虑,“宁缺毋滥”。顺便说句肺腑之言,大环境尚不明朗,杠杆千万别搞狠了,给自己留些充足“余粮”很有必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