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之大,无奇不有。
今天笔者上网冲浪时看到一则消息,大致内容是:
上海惊现300元的“马桶房”房源,且迅速被租下。
这背后折射出的问题,值得深思。
01
上海惊现“马桶房”
4月13日,上海的一位中介发布了一段租房视频。视频中,他介绍了一套一室一厅的“复式”房子。
“进门后,左边是一个小厨房,中间是一个下沉式的客厅,面积大约只有5平方米。客厅的右边是一个卫生间,而卫生间里带了个卧室。”
◇ 图源网络
据悉,中介对外宣称该房源月租为300元,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信息在发布的当天就被租出去了。听闻,租客是一名滴滴司机,白天不在家,只有晚上回来睡觉。
笔者点进“沪漂小Q”的抖音主页发现,该作者发布了500个不同类型的租房短视频,出租的房源大多都是这样的“马桶房”。
◇ 图源网络
据视频介绍,这些月租 300 元的“马桶房”多数位于上海市虹口区的一些老旧小区内。这些房间原是居民楼内的卫生间,后经改造出租给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和低收入人群。
从视频可以看到,房间内除了一个马桶和一个淋浴喷头外,几乎没有其余生活设施,甚至连床都没有。租客们只能在马桶上睡觉,或者在地上铺上垫子睡觉。
◇ 图源网络
虽然环境极差,但在寸土寸金的上海,许多人为了生存,也不得不将就居住。
02
广深群租房、香港劏房也有存在
无独有偶,像“马桶房”这类的房源不止存在于上海,广州、深圳群租房、香港劏房都是差不多类型,都是指把房间分成多个小隔间再租出去,面积有几平方米到十几平方米。
◇ 香港劏房,图源网络
◇ 内地群租房,图源腾讯图片
对于都市上班族来说,没有房子,租房就成了最大的问题。要知道大城市的租金普遍偏高,而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(学历不高、收入不高),往往只能选择这种群租房、劏房、“马桶房”。
也许会有人说,蜗居在3平米的房间是极端个例,但事实上现实情况也并不乐观。
日前,网友晒贴发现位于广州荔湾的一套住宅被改造成了12个单独房间,建筑面积不到150㎡。其中一个卧室有12㎡左右,剩余11个房间面积均为6-7㎡。
此外,所有房间共用一条长约27m的过道以及一个将近8㎡的厕所。
◇ 图源网络
更为夸张的还有,香港一个7㎡的劏房月租3200元,吃喝拉撒都在一个空间里。住在这样的房子有且仅有一个好处,那就是便宜、省钱。
◇ 图源网络
虽说这些房子让普通人也能在大城市有个“家”,但背后的隐患还是很大的。除了常见的卫生问题、费用均摊不均,还存在着安全问题,像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等。
03
打工人在城市扎根的无奈
打工人背井离乡奋斗,必要落脚扎根。
然而,并不是每位打工人都有能力住好点的房子。如果钱够到位,谁不向往住在高大上的地方。
◇ 仅作示意,图源网络
如何缓解日益尖锐的住房矛盾、让更多打工人留下来、住更好,是城市需要考虑的问题。
住马桶房、群租房、劏房的人,往往是有着巨大居住、生存压力的代表。
预算稍微多点的,就还好些,能住上城中村里较为正常的房子以及保障房。
说到这里,笔者觉得推进城中村改造、加大保障房建设是个不得忽视的福音。
◇ 仅作示意,图源网络
要知道,城中村改造除了拆除重建方式,还有微改类型的。
简单来说,微改类的通过增设/更换设施,焕新面貌等方面提升居民的体验。
这样下来,保留了城中村,让无法在市中心CBD租高大上小区的打工人,留有一个较低成本的栖居之地。同时城中村改造后面貌得到美化,住起来会更舒坦。
此外,加大保障房供应也有重要意义。
保障房包括可售型、租赁型,而对比同片区/板块,保障房的租金/售价一般会比商品房小区更低一些,对普通打工人会更友好。